跳至内容

大街小巷筑起连侬墙,彩纸散落香港十八区

反送中的抗争模式不断刷新并趋多元化、多战线。分散于全港大街小巷的一幅幅“连侬墙”,是抗争者们的最新产物。

大街小巷筑起连侬墙,彩纸散落香港十八区
2019年7月10日,油塘地铁站旁的连侬墙被人破坏,晚上年轻人重新张贴“香港人加油”标语在墙上。

多事的六月已过,七月的帷幕以立法会占领之夜展开,稍稍缓和之后又出现以地区议题为主轴的“光复屯门”,以及有向大陆游客宣传意味的九龙大游行。反送中的抗争模式不断刷新并趋多元化、多战线,分散于全港大街小巷的一幅幅“连侬墙”,是抗争者们的最新产物。

继7月2日金钟连侬墙被政府派员清理后,有网民于网络论坛连登(LIHKG)和Telegram群组发起把连侬墙“散落社区”,为香港人打气并提供表达心声的出口。一时之间,全港各区建起近80幅连侬墙,但在部分地区却因连侬墙而出现不少纷争。7月10日晚上八时多,油塘站爆发逾百人的冲突,有拟设置连侬墙的年轻人受到近百名市民阻止及指骂,其后有支持连侬墙的人赶至反包围,大批持盾警员到场维持秩序。至晚上十时多,对峙双方多次发生小规模冲突,情况混乱,警方更一度举起红旗警示,最后双方在近零时和平散去。

“连侬墙”原是捷克首都布拉格修道院大广场一面普通的墙。80年代,捷克人民在墙上涂上The Beatles成员John Lennon(约翰.连侬)的歌词及涂鸦,借此表达对共产政权的不满,后更导致学生与警察于查理大桥发生冲突,捷克警察称参与抗争行动的人为连侬主义者。虽然当局在镇压后曾还原墙壁,但不久后学生又卷土重来,涂鸦禁之不绝,后来该墙的业主干脆同意人民在墙上随意涂鸦,自此人们就称之为连侬墙,连侬墙也成为爱与和平及反极权的象征。

2014年,香港雨伞运动期间,有市民用便利贴写上诉求、鼓励港人的说话,贴满金钟政府总部外墙,这幅连侬墙一度成为地标,惟后来随着运动的结束而消散。

群众自发设立连侬墙,议员退居支援角色

“在69之前,我只是一只港猪。”Kelly说。

大学三年级的Kelly是港岛南区连侬墙发起人之一。6月9日,Kelly与朋友参与百万人大游行后开始关心政治,遂加入自己地区的Telegram群组发表意见,后来被管理员提拔成为“18区联合群组”的管理员之一。Kelly出生在警察世家,家人又是相对支持建制派,所以一切都需要暪着家人进行。

612冲突后,Kelly一度跟“蓝丝”(支持建制的人士)于网上对骂,后来又看到撑警集会当日政府总部的连侬墙被恶意破坏,有网民呼吁于各区设立连侬墙,她也想尽一分力,“在大家灰心之际,希望能做到一些事,让所有人有一个宣泄的出口”。

Kelly向端传媒记者表示,早前曾到各区连侬墙考察,看到各区的连侬墙无论在设计、选址各方面均相当有系统,但碍于南区私人占地面积较大,设立连侬墙则有如“打游击战”。“我们每天只可以在不同地方摆站,tailor-made一样;到晚上便要收拾好。”

7月7日,群组成员在鸭脷洲设置首幅连侬墙时,受到邻近食肆职员的骚扰及恐吓,该名职员更扬言“你们要是再继续的话,我就把它给撕了!”成员连忙把连侬墙拆掉。

翌日,群组内的管理员找来泛民主派区议员协助。民主党南区区议员柴文瀚连日来均在南区连侬墙附近观察,在年轻人、物业管理处及反对市民三方周旋,担当支援的角色。他向端传媒表示,自己及党内的其他成员会互相协调到区内不同的连侬墙“站岗”。柴文瀚觉得这些年轻人自发的连侬墙行动是前所未有的事,相信会是一个很好的公民社会体验。

Kelly在这次行动中把自己比作领导的角色,每天到南区不同的连侬墙巡视并作出指导,“做群组管理员是累的,但很有意义”。Kelly顿了顿,“十年后或一百年后看自己,我都不会后悔,我会proud of这件事”。

中四学生Vicky同为南区连侬墙的前线成员,她半跪在地,将一个个纸皮箱裁开,再用胶纸逐一黏好,后协助用索带把纸皮系牢在栏杆上,再为连侬墙用透明胶布盖好,以免受雨水沾湿,整个过程动作俐落。她向端传媒表示,自己与朋友是响应Telegram群组号召而来,这是她第三天到现场帮忙。

Vicky忆述,2014年自己曾到金钟连侬墙贴上打气的说话,但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现在由生疏到熟练,由有市民鼓励到有人闹事,Vicky坦言自己都害怕,但更希望能在反修例运动中出一分力,“不知道我做不做得到,但做了再算”。

青衣港铁站旁行人天桥。
青衣港铁站旁行人天桥。

“墙一天没被拆掉,都会有人来帮忙”

青衣城1期连接2期的天桥同样满布彩色便利贴,在来往的人群中,隐约看到四、五个身影正在为连侬墙进行加固及补给。

这是26岁的John第二晚到连侬墙帮忙。刚下班的他,甫到达便协助用胶纸加固黏在栏杆处、容易飞脱的便利贴,随后又向商户询问能否提供纸皮,以作延长连侬墙之用。他向端传媒表示,周日在直播中看到在旺角聚集的年轻人受警察粗暴对待,内心相当压抑,但连侬墙令他受到鼓舞。“我星期一来到,一边贴,一边看便利贴上的说话,不开心消失了,我感受到连侬墙带给大家的鼓励。”

刚下班过来,不辛苦吗?“体力劳动当然辛苦,但连侬墙给了我很鼓舞。”John坦言自己不是热衷于社运的人,但认为在现在这个时刻,每个人能出多少力就多少力。

“我作为打工仔,眼见众多年青人为香港的未来走出来,自己很感动,都希望为做一点事去鼓励他们,就算是买物资、去帮忙,也是一种鼓励。”

在John的身边、忙着在纸皮扎洞的是大专生张同学。同样,这是张同学第二天来青衣城连侬墙帮忙。

张同学向端传媒表示,在场帮忙的人其实互不相识,甚至连名字都不知道。她认为连侬墙有如民主墙,让大家留下自己的想法,特别是那些因各种因素而无法站在前线的人;同时为这抗争运动留下印记,“这墙让人不要这么快忘记这件事。香港人出名善忘,怕事情拖久了(就忘记)。如果到处都有这墙,市民走过又写一写,留下足迹,就可以令事情last得久一点,迫使政府回应。”

“雨伞时自己年纪小,有去走走坐坐,但没有很清晰要如何做。但到了现在才有一个很清晰的idea要做什么。”张同学说道。

大埔墟火车站行人隧道。
大埔墟火车站行人隧道。

破坏与重建

18区连侬墙遍地开花,但生命周期并不长,因为部分地区的墙经常遭人撕毁破坏,如西湾河、九龙湾、大埔、土瓜湾等。除了“撕一贴十”、不断重建的觉悟外,在大埔墟港铁站附近的行人队道内,更有网民自发通宵守护连侬墙。

在7月10日凌晨,过百名持盾的警察来到这条“连侬隧道”,清理带有警员资料的纸条,但未有撕去其他的纸条。警方表示,由于张贴含有未经资料使用者同意而取得的个人资料单张,可能干犯《个人资料(私隐)条例》第64条,故警方派员移除含有警员个人资料的单张作搜证之用,同时亦会考虑把涉及警务人员个人资料被披露的个案转交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跟进。

民主党议员涂谨申批评警方动用大批警员到场清理写有警员个人资料的纸条,形容画面荒谬,又指警方动员不合比例,质疑警方做法是否有法律依据。

端传媒在10日中午到访大埔墟“连侬隧道”,见到许多讽刺警察以过份警力“清墙”的语句,戏称他们为“撕纸王(音同狮子王)”、“撕纸狗(音同狮子狗)”。年过六旬的郑先生从新闻得知警方用过度警力对付民间自发活动,特意从北区过来,留下“人心不死”四字。

郑先生直言:“回归后令市民担忧的,并非民间‘搞事’,而是政府做出一些市民担心的事情。”他举例,14年的雨伞运动,其实大部分人出来未必因为人大831决定,而是那80多枚的催泪弹。而在这次修例风波中,在百万人游行后政府不但没有让步,反而用更强的武力来对付示威者,才会激起民愤。但郑先生对运动的未来仍持乐观态度,“像屯门大妈那里,民间自发去做不就成功了?下星期又有上水了。”

“香港人心不死,林郑回头是岸。”郑先生临走前叮嘱道。

在连侬墙前,有小五学生自己来到,画下对哥哥姐姐们的支持;有婆婆用拖鞋拍打特首林郑月娥、保安局局长李家超等照片;还有少女忆起对运动的内疚,凄然落泪。

就读中二的Scarlett哽咽著说,“612刚巧是我生日,(那天)见到很多示威者受伤,很难过......大家都希望(修例)不要通过,不明白为何政府不理会他们......觉得自己没有参与,是很对不起他们......”说著说著,身旁的友人Coey同样眼泛泪光。

两人因家人不许,未能参与近日的示威活动。Scarlett说,“家人只看到示威者不好的一面,可能一些比较暴力的行为,但就......”

“但就看不到香港政府做了甚么。”Coey接过话来。

Coey忆述雨伞运动过后,港人都十分绝望、无助,她原以为这次也会如同当时一样,无论多少人出来也不会改变政府政策,“我很记得朋友说‘香港玩完了!’,但原来多人出来是会有改变的,起码它现在没有通过(修例)。”

Coey表示,气馁一定会有,但心中要有希望。

两人擦干眼泪,为这片色彩斑烂而又延绵不断的墙上,贴上了新一张便利贴:“香港人加油”。

旺角砵兰街豉油街交界。
旺角砵兰街豉油街交界。
大围港铁站B出口。
大围港铁站B出口。
炮台山港铁站外。
炮台山港铁站外。
西环山道。
西环山道。
筲箕湾巴士站外高架天桥下。
筲箕湾巴士站外高架天桥下。
乐富港铁站行人天桥下。
乐富港铁站行人天桥下。
观塘裕民坊。
观塘裕民坊。
荃湾港铁站往愉景新城天桥。
荃湾港铁站往愉景新城天桥。
九龙湾淘大对出地盘旁行人通道。
九龙湾淘大对出地盘旁行人通道。
西湾河成安街行人天桥。
西湾河成安街行人天桥。
大埔墟火车站行人隧道。
大埔墟火车站行人隧道。
旺角行人隧道。
旺角行人隧道。
葵芳港铁站。
葵芳港铁站。
铜锣湾波斯富街行人天桥。
铜锣湾波斯富街行人天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