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周雪光談改開40年(下):中國社會過度承擔改革風險,未來能分散政治壓力嗎?

我以為,中國改革成功取決於政策制訂者是否可以選擇一條分散改革風險、分散政治壓力的途徑〔制度安排〕。

周雪光談改開40年(下):中國社會過度承擔改革風險,未來能分散政治壓力嗎?
位於深圳的平安金融中心,是中國第二高樓及世界第四高樓,一對夫婦正乘搭電梯往大廈116樓的觀景台。

【編按】:端傳媒已與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二十一世紀》學術雙月刊建立長期稿件資源合作關係。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程,是備受中國研究者、觀察家們關注的一段時期,如何評估、如何總結、如何繼續進行,這些問題在2019年也是被持續關注的。本文原載於《二十一世紀》2018年12月號,由著名社會學家周雪光教授撰寫,一窺中國改革四十年的路徑與巨變。端傳媒經《二十一世紀》授權發表,原文標題為《從大歷史角度看中國改革四十年》。因長度原因,文章將分上下兩篇發表,本文為下篇。

上篇請見:周雪光談改開40年(上):調動「諸侯」競爭,改革開放衝破封閉穩定的蟬繭

社會是改革風險的承擔者

我想強調的是另外一個方面,即百姓民眾在這個過程中更多地承擔了改革的代價和風險。中國民眾為中國四十年的大發展提供了最為需要的資源:廉價勞動力。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