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7年4月1日,河北雄安新區成立。這一由習近平「親自決策、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歷史性工程,被外界視為「中國夢」的模範之城。臨近北京和天津、在開發上近乎一張白紙的雄縣、安新和容城三縣,承載了習氏對於中國「大城市病」的解決之道,也滿足着人們對於未來城市的想像——綠色宜居、創新驅動、協調發展、開放先驅。
這一被冠以「千年大計」的國家級新區,在過去一年多經歷了怎樣的變化?習近平自上而下的造城之夢,在執行過程中會否遭遇層層阻力?身居其中的普通人,生活又如何被種種政策所重塑?端傳媒記者多次走訪雄安,以一系列手記,記錄下這場變革中的故事。本文是「雄安手記」的第五篇。
兩台抽水泵不眠不休運轉了一個多月後,張德利家的魚塘終於露出數條狹長的灘塗,像浮在水面的跑道。曾經的水上廁所被驟降的水位線暴露,堆填著人類生活的印記。遠處,細腳伶仃的白色水鳥正用長嘴啄食淺灘裏來不及長大的魚苗——清除魚塘的通知,來得太突然了。
9月中,雄安新區安新縣發佈「禁漁令」:為改善水質、修復生態,全面禁止在白洋淀水域養殖水產。禁令要求漁民於10月31日之前清除所有水產和養殖設施。這項浩大工程涉及707個養殖場、約4500人和8.24萬畝水面——約等於七個日月潭。首當其衝的問題是,養在這些水域的、超過600萬斤魚該怎麼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