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香港立法会四席补选,泛民主派输了一半。受制于功能团体选举的局限,舆论似乎较谅解建筑、测量、都市规划及园境界一席的败阵;但未能重夺同样因释法而失去的九龙西选区直选议员席位,则成为了选后检讨甚至批评的焦点。
归咎选举工程形式,错置焦点
选举失利,自然应“查找不足”,重新学习。然而,纸媒和网上的检讨内容和方向,大部分侧重于选举策略的反思:从横额的设计与落区“洗楼”(挨门逐户拜访)的频率,到协调不同泛民政党和“地区工作”不足,以至“中产式”选举工程 v.s. “基层的”需要之间的矛盾等等。
这些选举策略和形式的回顾,建基的是一种判别民主运动成败的准则:输掉民选议席代表民运的失利,检讨是为了找出败因,以便于下次选举中重夺议席。不过,如果泛民的大量失票,意味着愈来愈多的民主运动(潜在)支持者,不再关心立会议席的得失,甚至不再在意民主政制,那么把检讨的焦点投放于选举策略,以选战成败作衡量准则,是否有点错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