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马岳:补选後的香港民主派统合困局

今次选举对民主派最大的警号,其实是民建联主席李慧琼所说的,建制派“跨党派选举工程”的成功。

马岳:补选後的香港民主派统合困局
香港民主派在补选中不光是输了立法会两席,而是整个选战反映阵营内的政党组成、动员能力和选战组织,面对对手的日益强大,和民众的反抗意志消沉和参与低潮,民主派未来道路甚是艰难。

“311补选”是香港民主派的重大政治挫败。不光是输了立法会两席,也不光是输掉反DQ(Disqualify)的政治话语权,而是整个选战反映阵营内的政党组成、动员能力和选战组织,面对对手的日益强大,和民众的反抗意志消沉和参与低潮,民主派未来道路甚是艰难。

有问题的分析起点

补选一个星期后,分析已有不少,不少焦点放在姚松炎的败选及其“失票”,以至民协有多大责任的问题。研究方法往往是比较2016年九龙西区(九西)民主派加本土派的得票,与今次姚松炎得票的差距。

这个做法有个根本的问题:它假设了当年九西的七张名单得票是民主派的基本票源,民主派候选人应该要拿到。可是,当年九西的159998票,是包括了民主党、民协、毛孟静、刘小丽、社民连、黄毓民、游蕙祯七张名单的总得票。在香港政坛上,现在是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同时得到游蕙祯、民协、民主党和黄毓民的支持者支持的。假定2016年的57%票是民主派候选人基本盘,其实并不合理。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