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馬嶽:補選後的香港民主派統合困局

今次選舉對民主派最大的警號,其實是民建聯主席李慧琼所說的,建制派「跨黨派選舉工程」的成功。

馬嶽:補選後的香港民主派統合困局
香港民主派在補選中不光是輸了立法會兩席,而是整個選戰反映陣營內的政黨組成、動員能力和選戰組織,面對對手的日益強大,和民眾的反抗意志消沉和參與低潮,民主派未來道路甚是艱難。

「311補選」是香港民主派的重大政治挫敗。不光是輸了立法會兩席,也不光是輸掉反DQ(Disqualify)的政治話語權,而是整個選戰反映陣營內的政黨組成、動員能力和選戰組織,面對對手的日益強大,和民眾的反抗意志消沉和參與低潮,民主派未來道路甚是艱難。

有問題的分析起點

補選一個星期後,分析已有不少,不少焦點放在姚松炎的敗選及其「失票」,以至民協有多大責任的問題。研究方法往往是比較2016年九龍西區(九西)民主派加本土派的得票,與今次姚松炎得票的差距。

這個做法有個根本的問題:它假設了當年九西的七張名單得票是民主派的基本票源,民主派候選人應該要拿到。可是,當年九西的159998票,是包括了民主黨、民協、毛孟靜、劉小麗、社民連、黃毓民、游蕙禎七張名單的總得票。在香港政壇上,現在是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同時得到游蕙禎、民協、民主黨和黃毓民的支持者支持的。假定2016年的57%票是民主派候選人基本盤,其實並不合理。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