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台大地震,维冠大楼倒塌,全台搜救队集结台南;2018年花莲大地震,造成四栋大楼倾斜倒塌,共有11处被列为危楼,全台搜救队再次集结,奔赴花莲。在认同有效救援的同时,政府及民众亦应反思,如果灾害规模一次比一次大,灾情一次比一次严重,我们是否还只能寄望救援,见招拆招?
在台湾,政策规划对于气候变迁的无感、调适的乏力、因应的失能、减缓的漠视,令人害怕!只要被问到政策如何回应气候变迁和灾害,政府总是给出非常标准而制式的答案。相关部门只知道参考过去的资料,缺乏对于未来趋势的掌握,政策无力针对未来而设定,结果只能在灾后追赶补救。
面对未来灾害频仍、规模难以预期的趋势,台湾的减灾和防灾工作更需要深化到整个政策和社会体系。传统讨论的“减灾、整备、应变、复原重建”四个阶段,在“巨灾常态化”的趋势下,必然将逐步整合为“常态性的减灾、整备和应变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国家政策应提出愿景,建立适当的体系,并提供绝对而充足的资源支持减灾、防灾工作,建构组织与民众面对灾害的韧性,以及以土地使用规划做为减灾工具,才能减少灾害应变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