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张贤龢:花莲地震,当下最急迫的是“救灾管理”

如何管理现场的人员(包含救难人员、志工团体、媒体记者,甚至前来视察的民意代表或是官员等),是这场应变工作成败的关键。

张贤龢:花莲地震,当下最急迫的是“救灾管理”
2018年2月6日,台湾花莲夜间发生黎克特制(台称芮氏规模)6.4级地震,已造成2人死亡、202人受伤,另有2人失踪。图为灾情严重的统帅大饭店。

台湾时间昨天晚上发生强震,离震央最近的花莲地区首当其冲,陆续传出多起灾情,现已造成至少两死逾二百多人受伤。这是一场大规模的灾害,不仅影响的范围大(整个花莲市及周边地区),倒塌的建筑物多,而且明显地超越了单一机关与当地政府的救灾动员能量。

因此,自昨晚开始陆续有各搜救队或民间救难团体动员的消息,当地民众也纷纷涌向现场,试图帮忙。不过,如同我之前写过的很多文章中提到的一样,灾害现场的人力除了在应变初期会有不足,到应变的中后期,真正的救灾问题在于管理;如何管理现场的人员(包含救难人员、志工团体、媒体记者,甚至前来视察的民意代表或是官员等),是这场应变工作成败的关键。因此本文谈的是怎样管理,尤其会聚焦在如何维系现场救灾作业不中断,让救难人员得以长久作业的管理方向上,希望在如今网络一片直播分享灾区现场与待救信息之外,以专业的观点,提出后续可以完成的事情。

巡查掌握全盘受灾状况、开设应变中心

首先,救灾是团队的工作。虽然目前大家都聚焦在怎样把人救出来,很多媒体或是民众自发性地围在个别建筑物旁报导,但因为地震影响的范围广大,政府一定要派几组人员到各地巡查,掌握全盘受灾的状况,万不可将全部的人力与资源投入在某一地点上。先通盘了解状况,除了可让政府尽快订定出整体的救灾方向外,也可以避免出现初期人力与物力全集中在一处,而后续调度不及的情况。当发现需要大量人力投入的灾害现场,救灾人员应该实施人员出入管制,避免过度热心的民众或是媒体擅自入内,减低造成更多伤亡的可能。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