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時間昨天晚上發生強震,離震央最近的花蓮地區首當其衝,陸續傳出多起災情,現已造成至少兩死逾二百多人受傷。這是一場大規模的災害,不僅影響的範圍大(整個花蓮市及周邊地區),倒塌的建築物多,而且明顯地超越了單一機關與當地政府的救災動員能量。
因此,自昨晚開始陸續有各搜救隊或民間救難團體動員的消息,當地民眾也紛紛湧向現場,試圖幫忙。不過,如同我之前寫過的很多文章中提到的一樣,災害現場的人力除了在應變初期會有不足,到應變的中後期,真正的救災問題在於管理;如何管理現場的人員(包含救難人員、志工團體、媒體記者,甚至前來視察的民意代表或是官員等),是這場應變工作成敗的關鍵。因此本文談的是怎樣管理,尤其會聚焦在如何維繫現場救災作業不中斷,讓救難人員得以長久作業的管理方向上,希望在如今網絡一片直播分享災區現場與待救資訊之外,以專業的觀點,提出後續可以完成的事情。
巡查掌握全盤受災狀況、開設應變中心
首先,救災是團隊的工作。雖然目前大家都聚焦在怎樣把人救出來,很多媒體或是民眾自發性地圍在個別建築物旁報導,但因為地震影響的範圍廣大,政府一定要派幾組人員到各地巡查,掌握全盤受災的狀況,萬不可將全部的人力與資源投入在某一地點上。先通盤了解狀況,除了可讓政府盡快訂定出整體的救災方向外,也可以避免出現初期人力與物力全集中在一處,而後續調度不及的情況。當發現需要大量人力投入的災害現場,救災人員應該實施人員出入管制,避免過度熱心的民眾或是媒體擅自入內,減低造成更多傷亡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