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面对共同敌人,和解好吗?”──谈香港民主运动的“败局困境”

如果非建制派能够衷诚合作,在议会选举的整体席次将会更多,为何他们不这样做?既然有共同敌人,为何他们总是不能策略性地合作?除了根本性的意识形态不同外,有没有其他原因?

“面对共同敌人,和解好吗?”──谈香港民主运动的“败局困境”
今次新界东、九龙西的补选,大部分非建制派以策略性的合作,在“民主力量”协调下安排了一次初选。但这种情况是否能够维持?图为1月15日「民主力量」举行记者会宣布初选结果。

近年来,“本土派”在香港崛起,令香港政坛由建制、泛民二元对立,变成有“天下三分”之说。泛民主派和本土派合起来,就是广义的香港在野势力(或称非建制派)。

多年来,建制派因为有北京统一指挥,即使互相不和,有所互斗,至少在选举时,策略都会较为统一;相对而言,泛民和激进派以至本土派之间则经常鹬蚌相争,选举时互争接近的票源,而因为非建制派的票源合起来,只是略胜于建制派,一旦泛民、激进、本土互斗,建制派便有机会渔人得利。

如果非建制派能够衷诚合作,在议会选举的整体席次将会更多,为何他们不这样做?既然有共同敌人,为何他们总是不能策略性地合作?除了根本性的意识形态不同外,有没有其他原因?今次立法会有四个议席出缺,在新界东、九龙西区的补选中,为何大部分非建制派可以策略性地合作,安排了一次初选?这种情况是否能够维持?

对于这堆问题,除了以理念、策略和愿景不同为解释之外,笔者心目中有两个答案。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