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陈纯:四个视角,看中国施派的误读与反西方现代性使命

我对从学术上指出中国施派的各种误读和滥用已经不抱任何激情,因为正如我在《施派的危险性,以及知识分子的限度》一文中说到,中国施派是一群不惜扭曲一切学术理论来实现其政治目的的“纵横家”。

陈纯:四个视角,看中国施派的误读与反西方现代性使命
从2016年开始,全球的自由民主秩序遭遇二战以来最大的挑战,连带自由主义政治理论也受到空前质疑,但这些危机和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处境相比,都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图为中国北京人民大会堂门外的警卫。

2017年12月,我受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及《思想》季刊之邀,赴台北参加“两岸三地论坛”。14日,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周濂老师和来自东京大学的王前老师分别做了题为“施特劳斯与施米特在中国”的报告,我有幸与政治大学的马恺之老师、高雄中山大学的杨尚儒老师一同担任第二个报告的评论人。

自2000年以来,刘小枫和甘阳将施米特和施特劳斯引介进中国大陆,此后便形成了一股浩浩荡荡的学术潮流。刘小枫利用自己在学术圈和出版界的庞大人脉和资源,组织了对施米特和施特劳斯著作及相关研究的翻译介绍工作。十年下来,二施迅速跻身“被中国大陆翻译得最多”的外国理论家,如果加上刘小枫主编的“经典与解释”系列(主要选择美国施特劳学派的著作或文章,还有以施特劳斯的方法来进行古典学研究的中国学者的文章)、刘小枫自己写施米特和施特劳斯的著作,以及其友人学生受到施米特和施特劳斯的方法论或问题意识影响而写就的著作,那说中国大陆存在着一个规模相当可观的“施派”,应该是毫无疑问的。如今讲到大陆的人文学术界,要绕开这一“中国施派”的影响力,恐怕是自欺欺人。

对这个话题进行与谈的四个人,王前老师长期在日本教书,马恺之老师(Kai Marchal)来自德国,杨尚儒老师在台湾土生土长,而我一直在大陆,虽然说学术无国界,但我们各自的发言,确实都带有从不同的背景所投射出来的光晕。

施特劳斯(Leo Strauss)是德裔美国政治哲学家,专事古典哲学研究。自他死后,他开始被认为是美国新保守主义的一个思想渊源。
施特劳斯(Leo Strauss)是德裔美国政治哲学家,专事古典哲学研究。自他死后,他开始被认为是美国新保守主义的一个思想渊源。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