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下午,台湾一场反对《劳动基准法》(劳基法)修改的游行登场,上万名群众集结于民进党中央党部前的出发点。游行队伍行经行政院,临时变更原先路线规划,展开占领行动,封闭了忠孝东西路、中山南北路的交会点,与警方发生多次冲撞与推挤。在六点左右,担任现场总指挥的工会干部宣布活动结束,正式解散,但是五、六百名现场不愿撤离的抗议者持续占领。警方在九点驱离群众,青年抗议者开始化整为零,在台北车站、西门町、捷运中山站等闹区街头瘫痪交通,一场都市游击战正式展开。一直到凌晨两点,警方才成功地强行压制这股抗争怒火。
这场台北的“白昼之夜”抗议,规模虽然不大,但却等于是解严三十年来的抗争风潮的缩影。在1980年代末期,民进党发动群众,在同地点集结抗议,要求全面改选万年国会。在1990年代末期,关厂失业劳工以挡火车、阻塞高速公路、闹机场等瘫痪交通的手段来争取他们应有的权益,其中有一次挡公车抗议,就是在邻近的忠孝西路与重庆南路口。为了抗议大埔案的强制征收与拆除,在2013年8月,游行队伍也是临时变更路线,发动一场“占领内政部”的跨夜抗议。在2014年4月,反核游行的群众也是占领了相同的干道交会点,迫使国民党政府冻结核四工程。

最明显的历史连结,就是发生于2014年的占领立法院“太阳花运动”。那晚四处游击的抗议青年,不是太阳花运动的核心成员,就是受其启发的新血。更重要地,他们承袭了相似的“智慧群众”(smart mob)的抗争手法,也就是一套不需要依靠大模规组织的动员,能够迅速结集抗议者,并且对于执政当局施加最大的政治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