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1月底開始,北京大興區的一場火災與隨之而來的消防整治行動,演變成了全城動員的「北京切除」。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從內城到外城,整治、騰空公寓、驅逐「低端人口」、拆除建築、恢復「古都風貌」的行動日夜不停上演。遇到輿論強烈反彈之後,清理行動略有放緩,但不過是放慢了速度繼續推進,就在這幾天,仍然有不少新的拆遷驅逐視頻流傳出來,部分城中村村民或外來人口針對驅逐和拆遷的抗議事件也偶有發生。
在中文互聯網上,尤其是在海外互聯網上的聲音,基本上是一邊倒譴責、質疑一刀切的政策。人們討論:快遞、服務行業的「低端人口」離開了,北京的都市生活如何繼續?就連往日積極擁抱「中國夢」的年輕城市中產也有不少人感到義憤。而許多人——主要是北京居民,則參與到了記錄與救助的行動中。
然而,無論開始時的社會輿論聲勢如何,在政府改變手腕,變得更有耐心,時間逐漸過去之後,人們對驅逐和拆遷的關注也慢慢讓位給了日常生活。這意味着,除非再遇到什麼突發情況而再次吸引眼球,「北京切除」作為2017年的一樁公共事件已經接近尾聲。這時,值得我們追問的是:關於「北京切除」,我們的討論是否到位了?「北京切除」改變了什麼,沒有改變什麼?而經歷了「切除」的社會,又會向何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