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本文節錄自Tak-Wing Ngo, “A Genealogy of Business and Politics in Hong Kong,” in Routledge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Hong Kong, ed. Tai-lok Lui, Stephen Wing-kai Chu, and Ray Yep (London: Routledge, forthcoimg 2018)。感謝端傳媒的翻譯和轉載,亦感謝原書主編允許在此轉載。文責由作者自負。
在香港,商業和政治之間有着深遠的關係。自19世紀中期開始,商業精英便積極參與香港的管治。英國於1997年將這塊殖民地移交給中國後,這種政商關係仍然持續。事實上,大部分有關香港商業和政治的研究,都對商業影響力在香港特區中擁有支配地位持批判態度。它們強調商業操控政治、官商勾結,以及所謂的地產霸權。這論點背後的邏輯,建基於商業精英的緊密網絡在主要的政策社群和諮詢機構中皆佔一席地。同時,現行的政治制度被設計成給予商界選擇特首的決定性影響力,以及在立法機關的否決權,結果是維持着一個以犧牲社會底層來給予商業利益集團特權的社經制度。然而,這個制度正面臨愈來愈多的挑戰。根據一些研究者的觀察,近年香港管治問題加劇的一個影響因素,是管治體制無法建立一個有效的政商聯盟。他們認為,商界的中介角色在後主權移交時代被削弱,破壞了政府和商界之間並不牢固的合作關係。
雖然這些觀點很有啟發性,但他們都傾向將商業視為一個不變的存在。很少人注意商界的變化,或者這些年來不同商業參與者的興衰。這種對商業的「非歷史」(ahistorical)看法,可能導致對商界內部分裂和多元狀態的忽視,亦無法理解政商關係之間的流動性。此缺點很大程度源於過分強調制度結構,而沒有考慮到主體參與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