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洪流面前,數以百萬計的社會底下層為了存活湧進城市。面對居住空間的不足,他們絕大多數都要在城市邊緣的違章建築中寄居,拼命工作希望下一代可以過得更好。一場無情的大火,揭露他們所住之處有嚴重的安全隱患。政府面前有一個十字路口:要驅趕,還是要安置?
我說的是港英政府,時間是1953年。當時,港英政府面對的是過百萬因為國共內戰逃到香港的難民,他們就在山邊搭起木棚過活。一場大火把位於石硤尾的木屋區移平,數以萬計居民無家可歸。港英政府首先在附近興建兩層高的平房安置災民,然後再興建一系列29棟六至七層高的徙置大廈,成為了今天的石硤尾邨。自此,公營房屋逐漸成為香港房屋政策的重點,建設標準也越來越先進,如從共用廁所發展成獨立廚廁。至今,有330萬港人居於資助房屋當中,佔全港人口四成半,每個新發展區首先入伙的都是公共屋邨,是維港以外的香港城市奇觀。
世事往往以驚人相似的模式出現。近日北京政府大規模驅逐居於城市邊緣的外來打工者,據稱和早前於順義區李橋鎮和大興區新建二村發生的大火有關。政府人員通過斷水斷電等的粗暴方式,迫令這些外來打工者在極短時間內遷離居所,在寒風下沒有任何救濟或過渡措施。要到了事情鬧得網上民情洶湧,當地政府才開始推出緊急安排。為什麼64年前的港英政府會選擇安置災民,今天的北京政府卻選擇驅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