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从丹东开往平壤的火车,站台中大声播放的革命歌曲让我从长途的困倦中瞬间清醒,看著墙上并排摆放的金日成和金正日的头像,高处悬挂的“伟大的领袖万岁!”横幅,身边穿著中山装、戴著金日成徽章的男人,穿著套装、烫著卷发的女人,这些画面的冲击带给我极不真实的感觉,却强而有力地提醒著我,朝鲜到了。
一开始便预想著这次的旅程将会是一次“文化苦行”,事实证明,我们每一天的行程确实都伴随著停不下来的头脑风暴。随行学者吴强老师的旁征博引,团友的意气相投,似乎永远有聊不完的话题。来到平壤的第二个晚上,我们在羊角岛酒店的餐厅里举行了第一次讨论会。在三张餐桌拼起的长台边围坐著十几位团友,拿著纸笔,带著电脑,一位团友甚至拿著一本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准备著和吴老师的分享。讨论还没开始,吴老师便让服务员端上几瓶朝鲜特产的大同江啤酒,口感清爽,有麦芽的香甜,老师一边为大家倒上酒,一边谈起了关于朝韩的种种。带著对历史脉络的梳理,再回忆起白天旅行的画面,很多微不足道的细节不断启发著我们的思考。

讨论会上,吴老师时常会将朝鲜和70年代的中国进行比较,得出一种相似性,即时间的停滞感。我拿起杯子喝了口酒,回想起白天看到的平壤。街边随处可见扬旗呐喊,意识形态的宣传画和标语横幅。路过一家商店,发现不到20平米的店舖中居然从服装到粮油食材都有得卖,堪称小型百货公司。“不知道他们现在是否还用粮票来换取食物?”抱著这样的疑问,我和吴老师正打算走进店舖仔细观察,却被跟随的朝鲜导游果决地拦截了下来,显然他并不希望我们和当地人有“过分亲密”的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