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喝著地產啤酒大同江,我們討論著什麼是真實的北韓

極權與表演,計劃經濟與商業發展,矛盾撕裂、錯綜複雜的畫面,或許才能真實地勾勒出當下的北韓。

走下從丹東開往平壤的火車,站台中大聲播放的革命歌曲讓我從長途的睏倦中瞬間清醒,看著牆上並排擺放的金日成和金正日的頭像,高處懸掛的「偉大的領袖萬歲!」橫幅,身邊穿著中山裝、戴著金日成徽章的男人,穿著套裝、燙著捲髮的女人,這些畫面的衝擊帶給我極不真實的感覺,卻強而有力地提醒著我,北韓到了。

一開始便預想著這次的旅程將會是一次「文化苦行」,事實證明,我們每一天的行程確實都伴隨著停不下來的頭腦風暴。隨行學者吳強老師的旁徵博引,團友的意氣相投,似乎永遠有聊不完的話題。來到平壤的第二個晚上,我們在羊角島酒店的餐廳裏舉行了第一次討論會。在三張餐桌拼起的長檯邊圍坐著十幾位團友,拿著紙筆,帶著電腦,一位團友甚至拿著一本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準備著和吳老師的分享。討論還沒開始,吳老師便讓服務員端上幾瓶北韓特產的大同江啤酒,口感清爽,有麥芽的香甜,老師一邊為大家倒上酒,一邊談起了關於南北韓的種種。帶著對歷史脈絡的梳理,再回憶起白天旅行的畫面,很多微不足道的細節不斷啟發著我們的思考。

北韓旅行團所拍攝的當地鐵路站。
北韓旅行團所拍攝的當地鐵路站。

討論會上,吳老師時常會將北韓和70年代的中國進行比較,得出一種相似性,即時間的停滯感。我拿起杯子喝了口酒,回想起白天看到的平壤。街邊隨處可見揚旗吶喊,意識形態的宣傳畫和標語橫幅。路過一家商店,發現不到20平米的店舖中居然從服裝到糧油食材都有得賣,堪稱小型百貨公司。「不知道他們現在是否還用糧票來換取食物?」抱著這樣的疑問,我和吳老師正打算走進店舖仔細觀察,卻被跟隨的北韓導遊果決地攔截了下來,顯然他並不希望我們和當地人有「過分親密」的接觸。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