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产片产量和票房大大不如九七之前,香港观众却更珍惜如昙花零星的本土电影作品。而香港电影金像奖,也可以说是对这份本土认同进行一年一度的总结。
一个电影奖项,到底是如何塑造和巩固我们的本土意识?
透过提名名单,我尝试为香港电影画一幅充满个人想像的推背图,试图证明“香港电影是否已死?”这一提问,不过是个过期的伪问题而已。

一个奖项的生成关乎机制和评审口味,它又怎样造就一个社群的文化认同感?今年香港电影金像奖已是第三十六届,早就是香港电影的风向标,近十多年来,“港产片”由式微到转型(有评论说是从“死亡”到“重生”),在电视不再是香港人集体经验,香港文化愈趋分众之际,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影响力居然能坚守阵地,更愈受年轻一代留意。金像奖颁奖礼直播收视持续高企,网上重温者众,讨论亦轰轰烈烈。毫无疑问,这与香港近年由本土意识所催化的社群认同感有关,港产片产量和票房大大不如九七之前,香港观众却更珍惜如昙花零星的本土电影作品。而香港电影金像奖,也可以说是对这份本土认同进行一年一度的总结。
去年《十年》意外夺得最佳电影,正是这种情感(那怕渗杂了不少意气情绪)的大爆发。在诸多争议声音中,仍然值得思考的,是一直有人认为不应该为“文化价值”或“时代意义”这类理由,而颁奖给一部公认艺术水平不高、也没有其他提名的电影。这个观点之所以趣有,并非在于讨论时代意义与艺术水平的关系这类漫无边际的抽象论述,而是:一个电影奖项,到底是如何塑造和巩固我们的本土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