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蒲甘之旅,我被「真實」二字折磨

怎樣去更接近一個地方的「真實」,而不僅僅去消費當地呈獻給旅客的包裝?我總在自問。

我在Shwegugyi佛寺的石階邊脱下鞋子,拾級而上。身邊走過幾位亞洲遊客,一個十多歲的緬族小姑娘跟在一旁,急切地兜售手臂上掛著的木鐲子和佛珠鏈,知道對方是日本人後,小姑娘霹靂啪啦地蹦出了日語。日本人迴避著她的眼神,加快腳步,小姑娘不屈不撓地一路尾隨,直到看到了我,向我走來,「Hello?Konichiwa? 你好?」 瞄過來的眼神裏帶著過於早熟的讓人有些不安的機警。得到我的確認後,她切入中文頻道:「姐姐,我沒有錢上學校,買我的珠子吧。」

佛寺外空地的角落擺著地攤,賣的多是上釉漆器和佛珠手串,以及佛像主題的沙畫和水彩畫。一個年輕姑娘跪伏在地上在畫布上描線,跟前鋪開一地的水彩畫,清一色的蒲甘和尚背影。頭戴雨笠身批紅色袈裟,三倆成群,裊裊走向遠方,只是每張陣型略有不同。蒲甘式的異域風情。

蒲甘被稱為「緬甸的心臟」,位於緬甸中部平原,在貫穿緬甸南北的伊洛瓦底江和欽敦江匯合處的東岸。公元9世紀到13世紀,這裏是蒲甘王朝的首都。11世紀,蒲甘王朝征服了周邊孟族等領地,建立了緬甸第一個統一多民族王朝,到12世紀,蒲甘國領土範圍一度延伸到現在泰國的清邁和老撾。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