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侯漢廷:二二八的論述變遷,何曾脫離政治盤算?

2006年,國民黨將二二八的責任歸咎於自身,其實也暗諷着當時的民進黨政府。

其次,該報告對於二二八的起因,否認有「奸匪叛徒」存在,而多是「陳儀窳政」,將此事件歸咎於當時的政治、社會、經濟背景,及陳儀個性剛愎。死亡的都是「軍隊肆行掃射成為冤魂」,而不提殺害外省人的奸匪暴徒。最後則將陳儀與蔣中正數落一番。李敖曾指出,當時的二二八研究已有預設立場:一、只強調台灣人是受害人。二、忌談日本人的影響。三、忌談共產黨的影響。四、把陳儀作為替罪羊。

在此報告的呈現下,1995年2月28日,228事件48週年「二二八紀念碑」峻工落成,於原台北新公園揭幕。李登輝總統為國民政府1947年的「暴行」,向全國人民道歉。

二二八、美麗島到民進黨

民進黨對於二二八事件的第一種論述軸線,是將美麗島與二二八相提並論,視為促成民進黨創黨的關鍵事件。民進黨聲稱,國民黨在這兩件事情上都是「反民主」、「反人權」的「迫害者」,藉此形成「二二八、美麗島、民進黨」是台灣人民爭取民主、自由一脈相承的形象。而二二八以來所追求的民主,在民進黨政黨輪替後終於開花結果,以此定位民進黨執政的歷史意義。這種論述暗喻:聲援二二八,就該聲援民進黨。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