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表態挺同的陸生與「426」,同時顛覆兩種污名

「陸生」已藉由在地生活,產生了與台灣的真實連結,默默翻轉「只管好自己」的刻板印象,也向社會清楚標誌自己。

圖為2016年11月28日,台灣同性婚姻公聽會第二場,場外有同志集會。
圖為2016年11月28日,台灣同性婚姻公聽會第二場,場外有同志集會。攝:徐翌全/端傳媒

12月6日,一位世新大學陸生,設計了一張「我是陸生、我挺平權」的海報,邀請其他關心婚姻平權的陸生夥伴,參加12月10日同志平權遊行,身體力行地支持身處結構弱勢的同志族群。

然而一些同樣來自於大陸的同學,卻在她的FB上留言,質疑她「憑什麼代表陸生」,反對她使用這個標語參與遊行。許多陸生與台生加入這場論戰。他們爭執的,並非是否支持同志婚姻,而是「被代表」的問題。質疑代表性的人,可能是支持但不想表態,或本來就對反對同性平權的主張。除此之外,也有陸生認為,已經受夠在大陸到處被代表,「我一個中國人,從匪區逃來這裏念書,又要沒事被代表,我何苦?」

「被代表」的焦慮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