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李峻嶸:香港足球假球案不止,可向台灣棒球借鏡

台灣的中華職棒,由1996到2009年期間,就曾爆發過五宗假球案。

賭球、假球在香港當然不是新奇事。早在上世紀50年代,有關引申出來的足球假球傳聞已是滿天飛。當時輿論甚至認為,太多假球是50年代末本地球賽入場人數不如50年代初的主因之一。為了消滅歪風,香港足球總會(足總)曾嘗試治亂世用重典,在1961年時僅憑球員在場上的表現和態度,就判罰幾位球員長期停賽。

足總採取這樣的鐵腕政策是否有效不得而知,但據名宿黃文偉在其自傳《黃金歲月》裏憶述,賭球風氣之所以後來減退,主是因為1963年澳門復辦賽狗,給予球員輕易贏錢的渠道。然而,賭球風氣減退不代表賭球假球並不存在。就算是一代球王胡國雄,在1970年代都曾經被老闆黃創山懷疑有問題而被短暫雪藏。執著勝利的班主覺得旗下的猛將未必可信,正好反映了假球的陰霾沒有離開過香港足球。1980年代初那齣叫《波牛》的港產片,電影中「波王金」與莊家勾結企圖刻意落敗的情節,顯然不是完全無中生有。

雖然賭球假球存在可說是公開的秘密,但在香港足球仍算是興盛的時期,有關傳聞始終未被證實,無人遭到檢控。到1990年代末,廉政公署才首次將涉及假球案的球員送上法庭,案件更涉及香港作客泰國的一場世界盃外圍賽。陳子江、陳志強、陸嘉榮、韋君龍和劉志遠五人,由球星淪為階下囚,相信今天年過三十的香港球迷都曾經為這消息感到難過,和特別為當年嶄露頭角不久的韋君龍足球生命因而終結而感到惋惜。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