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嚴薔:鴨脷洲口音的「支那」,與遍尋未獲的反帝國語言

夾在兩大帝國之間的香港政治,似乎從來沒能真正敘說過自己的苦難和無力。

傾向於香港獨立的本地政黨「青年新政」的兩位當選議員,10月12日在立法會宣誓時展示出「Hong Kong is not China」的旗幟,並用英文宣讀誓詞。宣讀時,他們大聲強調誓詞中的「Hong Kong」,而「China」則讀成「Chee-na」——「支那」。其中游蕙禎更有「加料」,「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在她口中成為「Peopls’s Refucking of Chee-na」。

到如今,事態已經發酵到了兩人隨時可能失去議席的地步。無論是事後以「鴨脷洲口音」,還是以「支那並無貶義」辯解,兩人有意以「支那」發音和粗口挑釁北京、激怒建制派和中國民族主義者,已經是既定事實。只不過,面對爆粗又矢口否認的鬧劇,建制與非建制的輿論雙方,若是陷入譴責─辯護的循環,甚至因兩人最終被取消議席而塑造出「民族英雄」,是否只會惡化香港已經不堪的政治想像力?

要在誓詞加料,其實不難。傾向民主派、反感中共的立法會議員,面對「忠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誓詞,千方百計加以處理,近年已成慣例。傳統做法是在語句與詞義上分割開「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類成分。這一做法的變體,則有劉小麗是次宣誓,用上「拉布」,20秒一字,觀眾險些以為訊號故障,作為完整語句的誓詞含義也因之消解。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