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第一天的會議,已因議員宣誓及選舉主席等規程問題引起混亂,有人認為是反映議會質素下降的一場鬧劇,但亦有人視之為由全面抗爭的開始,帶來美好轉變的曙光。對於香港新一屆立法會表現的預測,往往存在着兩種完全不同的觀點。樂觀積極的看法是,新一屆立法會反映了世代交替及社會變遷,能更有效地把年輕一輩的想法及價值,和更貼近普羅大眾的議題帶入議會。不過,亦有悲觀消極的看法認為,新一屆立法會青黃不接,表現只會「一蟹不如一蟹」。
充滿積極和樂觀的看法認為,因有不少年輕一輩的議員加入議會,新一屆立法會將會有更大的能量和創意,用官員不熟悉而又有效的工具及途徑,與行政機關周旋,以爭取更大的政策影響力。情況就一如2012年的「反國民教育事件」上,由黃之鋒等領導的「學民思潮」能迅速崛起一樣。當時,學民思潮成功地透過互聯網等新穎及接觸層面廣泛的途徑,及善於採用容易吸引注意及引發共鳴的訊息,包括了向教育局局長吳克儉,送贈極受歡迎的日本兒童漫畫叮噹(多啦A夢)中的著名法寶「誠實豆沙包」,來諷刺局長在推銷國民教育的方案上,沒有說真話,只用謊言來誘騙市民接受政府方案。結果,面對這一場由年輕一代牽頭的抗爭運動,政府最終被迫撤回方案。另一個新一屆立法會的特色,便是有社會運動活躍分子成功進入議事堂,提供了一個社會民間力量,與議會權力互相配合,產生共鳴的契機。
當然,對於以上的看法,從悲觀消極的角度出發,又完全可以逐點反駁。不少資歷淺的新議員,可被視為議政能力不足的負資產。他們可能更容易被經驗老到、對政策的來龍去脈滾瓜爛熟的官員玩弄於股掌之中;社運的活躍分子進入議會,也可能進退維谷,裡外不是人。議會的繁文縟節很容易消耗他們的熱情和精力,他們要成功地由原先制度外沒有任何包袱的反對者,過渡至有責任把自己支持的抽象理念,轉化成具體政策,爭取立法落實的政策倡議者的角色,也有一定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