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乔瑟芬:性侵,每张网都可能漏接(三)性与国家,未解的争议

“性应不应该特殊化?”是在性伦理议题上,各派始终争吵不休的大哉问。

乔瑟芬:性侵,每张网都可能漏接(三)性与国家,未解的争议
乔瑟芬:真要以风险管理的思维去防治性侵,就必须认知大多数性侵案件都不是陌生人所为。

编按:今年五月以来,辅大性平事件掀起广大争议。本文作者在六月刊出《辅大性侵案,台湾性平史的指标事件》后,深感台湾各界对“如何面对性侵”存在巨大歧见,便开始构思,撰文疏理司法、性平体制、与体制外途径的各自局限。辅大事件延烧至今,演变成不同立场的相互咎责。如果这轮争议能促使台湾社会去思索,我们究竟该如何面对性侵,或许是让这起事件留下积极意义的唯一出路。

本文全长近两万字,文分五段,将分成三篇刊出。第一篇先刊出文章1、2节,分别讨论“受害叙事”与其“翻转”的倡议,并回顾司法体系在应对性侵案的观念变迁,以为全文基础。第二篇刊出文章 3、4节,近一步对照体制内的性平制度,以及体制外其他作法,各自的必要与局限。第三篇刊出文章第5节,将则盘点如性的特殊化、保守化、与国家角色这三个尚未解决的问题。

乔瑟芬:真要以风险管理的思维去防治性侵,就必须认知大多数性侵案件都不是陌生人所为。
乔瑟芬:真要以风险管理的思维去防治性侵,就必须认知大多数性侵案件都不是陌生人所为。

五、未解的争议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