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戴耀廷:“雨伞”效果仍在发酵,更大影响还在后头

从最近的发展,我们已看到两年来“雨伞”的影响,实是无远弗届。

戴耀廷:“雨伞”效果仍在发酵,更大影响还在后头
雨伞运动期间,示威者占领金钟、旺角、铜锣湾三个区域,抗议人大常委就香港政改作出的决议。图为2014年10月26日,金钟占领区。

编按:此文为戴耀廷副教授于“9.28雨伞运动两周年纪念集会”的发言稿,经作者授权刊载。

雨伞运动期间,示威者占领金钟、旺角、铜锣湾三个区域,抗议人大常委就香港政改作出的决议。图为2014年10月26日,金钟占领区。
雨伞运动期间,示威者占领金钟、旺角、铜锣湾三个区域,抗议人大常委就香港政改作出的决议。图为2014年10月26日,金钟占领区。

转眼间,“雨伞”启动已是两周年。由2014年9月28日开始的占领,历时79天,不少人都问经历过了两年,能否评估“雨伞”是成或败?或问“雨伞”的影响是否已消退了?

明白非暴力抗争或民主转型政治运动的人,都知道运动要成功,需时通常起码是十多二十年。香港真正有大规模以非暴力的公民抗命行动去争取民主,始于2014年9月28日的“雨伞运动”,至今只是两年,要评定得失,实在言之尚早。我相信到了“雨伞”十周年,“雨伞”在香港民主发展的作用,才能有一个更全面的评估。但即使只是经过两年,因香港政情转变极快,两周年与一周年之时的感受,已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不过,无论如如何,可以肯定的是,“雨伞”的作用仍不断在香港社会内发酵,更大的影响可能还未见到。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