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立法会选举过后,有很多关于雷动的讨论。无论大家觉得雷动有多少问题,在泛民支持者之间,今次选举似乎确立了策略投票的合法性(legitimacy)。参与策略投票的市民比预期多,选后评论亦大都认同策略配票的需要,问题只是如何可做得更好。当然,也有意见认为,若没有合理而有效的方法,就不如不做,但这观点也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策略配票。
笔者想在本文回到基础,做一点概念梳理:到底什么是策略投票?组织配票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事先声明,本文并不旨在讨论雷动计划,要讨论的是策略投票本身。在香港,策略投票从来存在,只是没有那么大的规模和声势而已。事实上,雷动计划的起点,就是假设大部分人都不会策略投票,只由“雷霆救兵”优化(optimize)选票在非建制选候人之间的分布。不过,现实却是策略投票的人远多于预期。放眼将来,非建制选民要思考的,是当大量市民会策略投票时,如何才能做到理想中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