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戴耀廷:“雷动”检讨──前世、今生与来世

策略投票是香港人手上的倚天剑,或许今回磨得还未够锐利,但只要在未来四年做好部署,是有力与中共的屠龙刀一拼的。

戴耀廷:“雷动”检讨──前世、今生与来世
2014年12月3日,占领中环运动三位发起人向警方自首,图为三人之一的戴耀廷。

为什么会有雷动?

在2015年底,当我经历过两年“占中运动”及“雨伞运动”,以及之后近一年的反思期后,我开始重新思考香港的民主之路可如何走下去。面对2016年9月的立法会选举,那时的我相当悲观。在非建制派全面碎片化下,当时的想法,是非建制派的策略应保守地只求保著关键的三分之一议席(编按:可拥有关键否决权)。我第一系列谈9月立会选战的报章文章,都是抱持著这样的想法。

但当我在写著这系列的文章时,我不断重复分析2012年立法会选举结果的数据,发现了一些现象,完全是出乎自己意料之外的。我看到建制派与非建制派之间的得票比,大概是43%对57%,若非建制派能派出适量的名单及选民能平均投票给他们,非建制派是完全有可能在地区直选取得35席中的23席的。

如果是这样,若能在超区选举取3席,及在传统功能界别选举中的一些界别取得突破,不单保住三分一议席完全没有问题,更有可能达半数议席,那就可以大大震动现有宪制,令现制变得非常不稳定。因北京政府再难透过保皇党操控立法会,促使北京政府必须面对政治现实接受制度改革,令行政及立法关系回到正轨,也让港人的意愿有机会透过民主改革真正彰显出来。“雷动计划”就是如此产生出来。但因我一向对数字的敏感度都很低,故特地找了一位精算师朋友再看一次,以确无误。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