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戴耀廷:「雷動」檢討──前世、今生與來世

策略投票是香港人手上的倚天劍,或許今回磨得還未夠銳利,但只要在未來四年做好部署,是有力與中共的屠龍刀一拼的。

戴耀廷:「雷動」檢討──前世、今生與來世
2014年12月3日,佔領中環運動三位發起人向警方自首,圖為三人之一的戴耀廷。

為什麼會有雷動?

在2015年底,當我經歷過兩年「佔中運動」及「雨傘運動」,以及之後近一年的反思期後,我開始重新思考香港的民主之路可如何走下去。面對2016年9月的立法會選舉,那時的我相當悲觀。在非建制派全面碎片化下,當時的想法,是非建制派的策略應保守地只求保著關鍵的三分之一議席(編按:可擁有關鍵否決權)。我第一系列談9月立會選戰的報章文章,都是抱持著這樣的想法。

但當我在寫著這系列的文章時,我不斷重複分析2012年立法會選舉結果的數據,發現了一些現象,完全是出乎自己意料之外的。我看到建制派與非建制派之間的得票比,大概是43%對57%,若非建制派能派出適量的名單及選民能平均投票給他們,非建制派是完全有可能在地區直選取得35席中的23席的。

如果是這樣,若能在超區選舉取3席,及在傳統功能界別選舉中的一些界別取得突破,不單保住三分一議席完全沒有問題,更有可能達半數議席,那就可以大大震動現有憲制,令現制變得非常不穩定。因北京政府再難透過保皇黨操控立法會,促使北京政府必須面對政治現實接受制度改革,令行政及立法關係回到正軌,也讓港人的意願有機會透過民主改革真正彰顯出來。「雷動計劃」就是如此產生出來。但因我一向對數字的敏感度都很低,故特地找了一位精算師朋友再看一次,以確無誤。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