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屆香港立法會選舉創新高的投票率和投票人數,說明了一個事實,就是市民對社會現狀有強烈的感覺,要用手上的一票去試圖影響大局。媒體普遍強調箇中反映出來市民求變欲望,從政黨世代交替和政治素人上台的現象來看,這種看法有其根據。但不要忘記,最終地區選舉的票數分佈,反映出建制派雖然受到挫折,但依然大致能保住半壁江出。這近90萬支持建制派的票,總不能以簡單一句「西環操控」又或者「港豬累事」,便可以說明問題。
雨傘運動確實激起了年輕一代的求變力量,但也同時令害怕改變、重視安穩的一群認為要有所表示,積極投票。對後者來說,大概認為有規章依從,總勝過無政府狀態;梁振英固然可惡,但對殺氣騰騰的革命主張更感陌生;自由行縱使令人討厭,但對與北京全面反臉的做法仍有所保留。民主黨今次選舉的亮麗成績,正好說明相當部分港人那種求變又怕變、要抗爭也要講節制、想與大陸保持距離卻又欲斷難斷的矛盾心情。選舉的結果,是建制保皇勢力與反對派陣營依然大致旗鼓相當,我們的政局依然是處於那種誰也勝不了誰、進步與保守力量僵持不下的困局。
這當然不是說,這次選舉沒有帶來什麼改變。首先,梁振英政府的日子勢必更加艱難。他在餘下不足一年的任期裡,本來就難有所為。反對派議席有增無減,"vote them out" 的願望並未實現,梁振英要爭取法案和撥款通過,自然更困難。但更令他懊惱的,是要團結建制派將會更為艱鉅。箇中的關鍵,是自由黨的四票。自由黨與梁振英不咬弦眾所周知,周永勤「被退選」、田北俊年前被褫奪政協身份,亦早已證明自由黨與建制關係極為緊張。日後要他們全心全意為政府保駕護航,難度不少。如今反對派取得30票,自由黨自然明白,手中四票假如運用得宜,勢必可令政府如坐針氈。在立法會主席一職必然會由建制派取得的情況下,假如在個別表決上自由黨選擇與反對派走在一起,政府票數上的優勢便僅得一席(35:34)。那時候也勢必會令其他建制派乘機討便宜,向政府要求更多好處。政府的日子,自然也變得更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