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凱廸於今屆立法會選舉成為票王,傳媒比喻為「巴基之星」,即早前在一場賽馬中後來居上大勝的馬匹。因為朱在剛參選時民調支持度極低,沒有人想過獲八萬票大勝。我一向不喜歡用賽馬來比喻選舉,因為這樣往往把注意力放在每日民調支持度的高低,而非候選人本身,更遑論背後的社會大勢。如果我們把「黑馬」理解為「顛覆候選人」(Insurgent Candidate)的話,或可展開一個更闊的討論。
所謂的「顛覆候選人」,常見於美國總統大選評論。他們都有幾個共通點:本來名不經傳,開始時民調遠遠落後,但在競選過程中成功激盪人心,被理解為代表新的價值和態度,支持度爆發性地上升,最後無論成功當選與否都會被譽為牽起了政壇革新。以美國民主黨為例,2004年的迪安,2008年的奧巴馬(歐巴馬),和2016年的桑德斯,都是「顛覆候選人」的代表人物。
要討論「顛覆候選人」,先要明白顛覆必然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只有當傳統或主流的候選人讓人感到乏味的時候,新人才有機會突圍而出。希拉莉(希拉蕊)兩次出選都受到嚴峻挑戰,就是她的形象太不討好,也太過親建制,讓挑戰者有很大的空間把自己營造為另類選擇。民心求變也是重要因素,2008年時在任總統喬治布殊(小布希)的民望極低,大家都想有耳目一新的選擇,奧巴馬比希拉莉就要吸引得多。來到2016年,總統奧巴馬民望越來越高,民眾求變心理沒有那麼強,奧巴馬和希拉莉又是好朋友,桑德斯的挑戰雖然十分之強,卻未能如2008年的奧巴馬一樣把希拉莉拉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