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焦慮的時代裏,我們總會聽到許許多多的大論述。在那些論述裏,歷史是無用深究的教訓,其作用僅在提醒我們不要重蹈覆轍,或是既勸且脅的呼籲我們要行動。而那些曾經身處歷史漩渦的生命故事,不管其時,抑或今天,都是輕不著地不曾在人們的心靈留下一絲痕跡。可是這些歷史往事,卻是深刻扭曲了這些人的命運,留下刻骨的記憶甚至是傷口。
傷口是如何被刻下的?在微小的生活裏,人們又如何面對它?激發起什麼樣的思想去回應它?相比起宏觀演進的社會結構,這才是人們值得跨越時空分享的共同經驗。
要理解歷史,我們就無法迴避那些纏繞其中的生命故事。今年是文化大革命五十週年,但無數經歷過那場浩劫的人,仍然活在歷史的陰霾之下,故事依然無法述說。五十年前的楊曦光,是長沙一中的中學生,生於1949年之後的共產黨新貴家庭,自幼生活環境優越,受良好教育。他說自己從小就崇拜「革命英雄主義」,迷信「暴力改朝換代」。然而共產黨政權不斷的搖擺與震盪,使得他重新思考政治。1968年,19歲的他寫下《中國向何處去?》一文,他認為中國已形成新的特權階級,需要新的暴力革命,重建以官員民選為基礎的民主政體。這篇最初只印了八十份且散發不到二十份的油印宣傳單張,被官方及群眾組織報紙打成「反革命」案例全文刊登,造成全國影響,亦使楊曦光身陷囹圄,被判十年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