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宋承恩:後仲裁時代台灣的南海經略

對台灣來說,不論喜不喜歡仲裁結果,有些改變也悄然發生。官方仍堅持南海諸島的領土主權,但經略重心放在太平島。

宋承恩:後仲裁時代台灣的南海經略
台灣總統蔡英文登上海軍康定級迪化艦。

終究,還是登了島;在媒體簇擁下,還是喝了水。

8月16日內政部、海巡署、高雄市官員組團訪視太平島,慰勉駐島人員、新設「南沙2號」門牌、參觀農場、醫院與島上設施、暢飲井水……。表面上做跟過去一樣的事,基調卻大大不同。外界若是順著這些「老梗」,仍以「護主權」、「挽救英政府民調」、「為總統登島暖身」來看新政府上台後政務官的首次登島,不但想像蒼白,被過去的眼光侷限,恐怕更錯看了民進黨政府,在南海經略上破繭突圍的企圖心。

如何突圍而出?

南海仲裁出爐,在沉澱一陣子之後,不論宣示語言有多麼強硬,各方不約而同降低緊張氣氛。菲律賓前總統羅慕斯以特使身份,在香港與中方的「老朋友」會面,鼓勵持續第二軌對話,並以私人名義指出兩方可以進一步合作的領域,包括海洋保護、降低漁業衝突、打擊犯罪與走私等。中國在南海的行動也趨於節制,並未出現如放話中的大規模維權行動、擴大填礁或宣佈防空識別區。美國也一再呼籲各方,避免升高衝突的行動,透過外交途徑解決紛爭。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