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历史,已经有非常多的电影文本,难以一一胜数;在台上映的《大审判家》(The People vs. Fritz Bauer)可说是最新的一部,且已在德国本土拿下好几个电影奖;再前一年,则是《谎言迷宫》(Labyrinth Of Lies),一样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检察官孜孜不倦追求“转型正义”,同样拿下好几个德国本土的电影奖。在二战结束已超过七十年的今天看来,此题材的影片似乎没有终止的一天,并且仍然能够吸引一定的世界观众的目光,这本身就已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现象,反映出德国(乃至世界)人认为对纳粹的恶必须持续提醒警戒,就像是个无止境的驱魔仪式──一旦有所松懈,魔鬼立即上身!
然而恐怖的并不是魔鬼般的纳粹,而是当纳粹隐身于人群而难以辨识其是否为魔鬼。
“这种与现实隔阂、麻木不仁的情况,是引发灾难和浩劫的元凶,远比人类与生具来的所有罪恶本性加总起来更加可怕──事实上,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从耶路撒冷获得的教训。”
最著名的例子当然是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这位把数百万犹太人送进集中营的纳粹军官,在耶路撒冷受审时一再宣称自己只是听命行事,并且他个人其实“从未有任何反犹行为”,更不是个狂热的反犹主义者,“在纳粹政权中跟其他人完全没两样”。(p.41,汉娜‧鄂兰《平凡的邪恶》,玉山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