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馬嶽:被忽視的功能界別戰場

民主派在雨傘運動後,沒有認真考慮如何參與功能界別的選戰,可算是泛民今屆眾多選舉策略失誤的其中之一。

馬嶽:被忽視的功能界別戰場
馬嶽:民主派在雨傘運動後,沒有認真考慮如何參與功能界別的選戰,例如如何著手挑戰不少根深蒂固的功能界別現任議員。圖為進出口界功能界別議員黃定光、漁農界功能界別議員何俊賢。

香港立法會選舉尚有約三星期才投票,但建制派已先下12城:說的是已經有12席功能界別由建制派人士自動當選。自動當選的全都是從來很少要選舉的界別,例如:工業界(一)(二)、鄉議局、區議會(第一)、地產及建造界、金融界等。

今屆立法會選舉,泛民的議席上落,其實很取決於功能界別的戰績。直選部分可以預見由於名單分裂,泛民戰績不會好,很可能重演上屆直選不同分區選票過半,但議席少於一半的結局。但由於上屆本來已經是很糟的戰果,要再差很多又不容易。反而傳統功能界別的六個現任議席能不能保住,以及其他嘗試搶灘的席位能否成功,可以是很大的變數,對泛民的總體議席有相當影響。

雨傘運動後,不少專業界別內湧現新的政治組織,差不多有20個之多。我本來以為會有不少新候選人出現,挑戰建制派的現任議員,為功能界別選舉帶來新的變數。但令人失望的是,真的是「傘後」的挑戰者,只有建築測量界的姚松炎、飲食界的伍永德,和體育文化界的周博賢(批發零售界的區諾軒屬傳統政黨,不在此列)。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