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花亦芬:用轉型正義打造信任,德國的曲折路

德國的歷史經驗,值得剛要正式踏上轉型正義之路的台灣參考。

花亦芬:用轉型正義打造信任,德國的曲折路
1970年12月7日,波蘭華沙猶太區,德國總理 Willy Brandt 在猶太人殉難紀念碑前下跪道歉。

民主政治,是一種奠基於公民社會人群之間「願意彼此信任」的政治;也以公民社會穩定的運作,讓國際社會對一個國家政治決策與民心向背的可預測性,願意寄予比較高的信任感。從這個角度,來看台灣新政府日前透過「促轉條例」在擘畫的「轉型正義」工程,可知道其是希望透過妥善處理過去的歷史創傷,為更良善、更穩定的未來鋪路。

目前台灣社會將「轉型正義」這個概念運用到許多領域,顯示出我們社會因長期被威權政治壓抑,有太多歷史傷痕需要處理,現在的我們是站在一個時代轉捩點,需要好好重整社會價值。但是,我們也要知道,「轉型正義」處理的內容並非包山包海,它的核心精神在於:「體制」的翻轉,與公民社會「信任感」的重建。

誠如「國際轉型正義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ransitional Justice, ICTJ)為自己工作設下的目標:「幫助轉型社會,處理過去大規模人權侵害的遺緒,建立國民對政府機構作為人權捍衛者的信任感」。由此可見,轉型正義的目的是透過處理人權被踐踏的歷史創傷,改造政治社會相關體制,以清除威權遺緒,建立公民社會對普世價值的認知。轉型正義的基本精神在於:國家機器的運作應轉型以爭取國民信任;且公部門各種機制的存在前提,是保障人權、深化對人性尊嚴價值的肯認。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