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3年,胡發雲的長篇小說《迷冬》出版。1966年,文革第一個冬天,書中的湖城(實為武漢),一群背景不同、個性各異的中學生,自發組成了「獨立寒秋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故事從這個文藝宣傳隊的起起落落開始,發展出這群中學生的命運。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郭於華在書評中寫道:「他們像是被時代大潮拋出在外,旋即又被捲入其中的一顆顆沙石,以『文藝』的方式歷經那場毀壞文化的大革命帶來的諸般磨礪。」在八十年代的傷痕文學熱潮之後,這本小說講述的「青春的狂歡與煉獄」讓未曾了解文革的年輕一代,看到荒誕狂熱中的迷茫迷失。
維也納大學教授、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客座教授朱嘉明,與作者胡發雲是同代人,他們的青春正是從那個「迷冬」開始的。在這本小說的2016年的新版序言中,也是文革五十週年之際,朱嘉明再次回憶那個荒誕狂熱的時代。序言由南方家園出版社授權刊載。

(我與胡發雲是同代人。文革時,他在武漢,高中生;我在北京,初中生。三年前,我們在維也納做過長時間的廣泛交談,其中的一個主題就是「文革」。那時我發現,發雲以其文學家的藝術思維和氣質,對於在文革中的整體認識和分析,特別是在諸多的歷史細節上,竟與偏重邏輯、學術和歷史思維的我,是那樣的接近,甚至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