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毫無疑問是現代中國的一件大事。但香港位居中國邊緣,自始至終是一個資本主義社會,九七前又受英國統治,與中國大陸之間建立了一道「防火牆」。然而,因為香港存在着規模不小的一個「愛國左派」陣營,在商貿、文化、教育和社會組織各方面都舉足輕重。這些「左派」組織受中共指揮,在左搖右擺的路線鬥爭底下,不時有人會因跟不上形勢而犯錯。中英為香港前途談判期間,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港澳辦)副主任李後就指中共在香港工作總結出三次「左傾」錯誤。其中最重要的錯誤就是1967年的「反英抗暴」事件,很明顯它的「錯誤」在於破壞了戰後中共與英國在香港合謀協力維持殖民現狀的政策。這政策名之為「長期打算,充分利用」。
在這項政策底下,香港左派雖以言文批判資本主義,但從不動員它屬下的工會組織和宣傳系統,進行大規模的反資或反殖行動。左派組織內部雖然要成員嚴格服從階級鬥爭之教導,厲行紀律,但對社會大眾進行的卻是「群眾工作」,也即是以靈活手段為工人供應平價的糧油食品,提供當時欠缺的社區照顧,輔之以「愛國主義」為主的宣傳。對香港上流社會和西方勢力也出於「統戰」的需要,左派廣泛交朋結友、做生意,除了與「美蔣」勢力服務的右派力量針鋒相對之外,罕有以階級鬥爭為綱。所以,雖然香港左右之間有冷戰式的對峙,但左派的聲譽和影響力都不低。
就如左派報業系統都是按不同階層需要而各有分工,不會困囿於同一意識形態。《文匯報》、《大公報》、《新晚報》是政治性的黨報,傳遞中共官方政策方針,但《商報》、《晶報》和《正午報》都是中間偏左,以軟性新聞和趣味內容吸引廣大讀者。除此之外,還有以滿足草根階層的閒睱娛樂需要為主、滲透少許愛國政治內容的《新午報》、《田豐日報》和《香港夜報》。後面這幾份以低下階層為主要讀者對象的報章,甚至包含「馬經」和色情內容,意識形態上與中共官方的社會主義甚有距離。但為着統戰需要,這些門類不同的「左派」刊物,都能相互分工協作,擴大中共對香港各階層的影響。而整體而言,文化大革命發生前左派各種刊物在香港報刊市場的銷售數字十分可觀,單以非民營的六家左派報章為例,就已佔全港報刊發行數字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