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像奖之后,讨论《十年》是否实至名归,实在毫无意义也难下定论。无论理据何其铿锵,归根究柢也是意气之争。至于外人的讨论,离了香港的大环境,似乎是旁观者清,到头来总是隔靴搔痒。因为《十年》的出现、热议乃至获奖及此后的争议,其背负的重担与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电影作品本身。所以无论认同还是不认同《十年》,将它抽离出孕育它的香港社会来评判,进而再批判社会对《十年》获奖的态度所反映的问题,都是本末倒置。围绕《十年》的万象不是它种下的果,而是它诞生的因。
反映港人焦虑的传声筒
金像奖为何颁奖给《十年》,我觉得粗暴地得出“港人非理性的民意绑架金像奖”的结论,是不恰当的。金像奖评选和港人追捧虽是同一社会处境下的两件有关联的事,但不见得有因果关系。评委的选票,不是一个公共议题,顶多是电影圈的议题。既然金像奖评选机制不存在不公平选举的因素,除非每个投票给《十年》的评委出来剖白心事,纠结于得奖一事实在自作多情。《十年》获奖是既成事实,与它受港人狂热追捧一样,有其必然性,更多的是一个社会现象。
港人追捧《十年》,并不奇怪。那些觉得《十年》在技术水平层面不过关而质疑港人眼光的,实在有些故作天真。老实说,从实用性工具性角度去评价审视,乃至欣赏喜爱一样事物,本就是港人天性。《十年》受关注,不是因为其电影美学上有什么突破或独到之处,而在于它反映了港人的心声,能作为一个传声筒去表达人们面对当下政治现实的焦虑,甚至唤起更多人的关注、理解乃至认同。能“为我所用”,再加上酷爱跟风,《十年》不红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