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馮志強:巴拿馬文件曝光,詰問香港稅制正義

有論者認為,「巴拿馬文件」所揭示的正正就是香港的優勢,並再次證明「中國沒有香港不行」。事實是否如此?

馮志強:巴拿馬文件曝光,詰問香港稅制正義
圖為香港維多利亞港景色。

國際調查記者同盟(ICIJ)部分公開「巴拿馬文件」,可稱得上是近十年內最大規模、最受關注的泄密事件。直到目前為止,所影響的範圍已涉及超過二百多個國家和百多名政要──當中包括俄羅斯總統普京(台譯普丁)、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英國首相卡梅倫(卡麥隆),甚至冰島總理貢勞格松亦已就此事辭職。這份內容超過2.6 TB的檔案,除揭示了今天全球金融資本主義的醜陋之外,亦相繼於不同地方激起市民對於稅制正義的熱烈討論。

避稅背後的貧富角力

雖然各國就「巴拿馬文件」鬧得熱哄哄,不過報告內容,其實並非學術界的新鮮事物。《廿一世紀資本論》作者皮凱蒂(Thomas Piketty)的徒弟祖克曼(Gabriel Zucman)就在《富稅時代》一書裏,透過歷史事件和經濟數據指出,銀行家如何利用銀行保密原則,一方面助企業於海外設置離岸(空殼)公司,利用價格轉移等伎倆將本土公司帳目上的增長減低;另一方面,亦利用海外信託、基金等做法,隱藏銀行家本人所持有的資產。

祖克曼指出,這種利用私隱防線作為避稅工具的做法,不單止直接扭曲全球金融市場的表現,引致金融危機發生,而且更威脅當今世界各國的財政和民主制度的運行:因為當某些大型資本透過逃稅、避稅等方法獲取利潤時,那麼國家的稅收便會直接受到衝擊。為了保持收支平衡,國家唯有減少公共行政及服務的開支,甚至推行私有化,以進一步減低由公共服務所帶來的開支負擔。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