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到处都很流行开书单,或许是因为人们意识到商品社会的文化缺乏症,并试图提出解方。此外,书单似乎也让我们得以窥探艺文名人的心灵世界,包括年初辞世的摇滚乐手大卫鲍伊(David Bowie) 都有一张书单,列出了他最爱的一百本书。
最近有一份书单却引起了众多惊吓与议论,亦即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开出来的“2016全国高中生人文经典阅读会考指定阅读范围”。很多人认为这些书太难了,高中生怎么可能读懂,连大学教授都不见得念过或读懂。台师大方面的回应则是:“经典”本来就不简单,而台湾学生的“人文素养”越来越低落,才会兴起举办“高中生人文经典阅读会考竞赛”的想法,以鼓励高中生接触所谓的“经典”文本。
基本上,我从不认为阅读能力和年纪和学历有必然的关系。甚至在个体身上都不见得如此──因为很多人在某个阶段就完全停止阅读了,或就此胶着在特定的文类与格式,无法进行更多样化的阅读。如果要以科系来区分的话,大部分的高学历者都不一定有能力或兴趣去阅读该书单中的文本。回归到高中生本身的可能性,我不会说他们不可以或没能力阅读这些作品,关键是在怎样的脉络与条件下阅读,以及这些阅读对当事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