纏繞香港多年的丁屋問題近月又再鬧得沸沸揚揚。一如以往,鄉議局重申《基本法》保障原居民的土地權益,又有委員揚言「呢單嘢拆唔掂,就一定暴動。」(這件事無法解決的話,就一定會暴動)。這些說法並不新鮮,2011年屏山鄉事委員會主席曾樹和曾經就丁屋僭建問題,指新界人連反英抗暴都不怕,呼籲原居民武力抵抗。
對市區居住的市民而言,原居民大概是一班自成一角、過着和市區不一樣的生活、又能興建丁屋的特權分子。而原居民村落不時傳出有人「收陀地」(收保護費),阻止外來人建屋、停泊車輛、拍攝等等的消息,更加深了市區市民視原居民村落為香港的「國中之國」(Imperium in imperio)的想法。事實上,代表政府公權力的警察,也經常未能在原居民村落有效執法。例如在剛過去的農曆新年,就有不少市民狠批警隊執法不力,容許原居民犯法放炮仗放煙花。
究竟新界的原居民村落為何會演變成今天香港的「國中之國」?背後和殖民地政府的盤算,以及警察制度在新界地區的建立有何關聯?本文藉還原「警察」一詞意義的前世今生,並比較香港和英國警隊如何向郊區擴張的歷史,揭示警察制度背後複雜的政治力量,以解釋今日新界問題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