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不能讓身份認同剪裁歷史真實

變動的身份認同激發我們關注歷史,不同的認同篩選我們的歷史記憶。但只有尊重歷史事實,才能讓身份認同更篤定。而不是靠對「敵人」的恨,來團結可憐的「我們」。

不能讓身份認同剪裁歷史真實
2007年2月28日,台北,三名台灣原住民在公園內高舉二二八事件死難者的遺照以示悼念。

社會對歷史的記憶不斷變動。重新訴說歷史,對過去進行篩選和詮釋,不止是官方推動意識形態的做法,學界討論的新課題,更反映了生活在當下的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社會,追求怎樣的共同生活的基礎。對歷史課綱調整的抗議,對特定日期的不同紀念......正在建立、鞏固身份認同的社會,在歷史記憶的爭奪上尤為激烈。

如何處理過去國民黨政府在威權獨裁體制下違反人權的種種做法,是台灣社會民主化之後,一直面對的問題。悲情故事講了許多年,每年的「二二八」紀念成為一種套路,對歷史的檢討好像停滯在那些控訴中難以再深入。推動對威權時期人權迫害事件的發掘、記錄和保存,是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以下簡稱「真促會」)的任務之一。

2015年10月,真促會出版了《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今年台北國際書展上,真促會第一任理事長、台灣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吳乃德,應衛城出版社邀請,以「記憶二二八,遺忘蔣介石」為題,從這本書背後的動機講起,分享他面對歷史資料,如何思考責任,如何關照現實。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