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新界原居民的「套丁」爭議越鬧越大。新界鄉紳指套丁是他們的「傳統權益」,不容侵犯,有鄉紳更威脅會暴動。套丁的做法,源自新界原居民的丁權,而丁權政策,則來自1970年代香港政府急速開發新界新市鎮的需要,這已經有很多論者論及。
英國將香港殖民地拓展到新界地區之後,20世紀初曾聲言會保存新界傳統風俗。在1926年成立的鄉議局,也是以保衛新界傳統風俗為宗旨。但如我們仔細考察新界的政治發展,便會發現香港政府的新界政策和鄉議局在1950年代曾發生巨變,在此之後,無論在政府抑或在鄉議局,「保存新界傳統風俗」已名存實亡,剩下的便只有在「傳統」名義下進行的土地發展利益分配。
20世紀初新界的「土地革命」
香港地區在英國殖民之前屬於廣州府新安縣。漢人宗族遷入,可以追朔到宋朝進來的鄧族。和元明時期相繼遷入的侯、彭、廖、文族,形成以鄧族爲首的五大族。他們在現今的新界地區西北部元朗平原一帶定居,該處土地肥沃。他們作爲先來者,擁有整個新安地區土地的擁有權(即「地骨」權)和紅契。新安縣政府官員,也盡是這些大族的成員。清代開始客家籍農民大舉遷入。他們只能在新界東南部土地較貧瘠的多山地區立村,也只能擁有土地的租佃權(即「地皮」權)和白契,須向擁有地骨權的大族繳納地租,經常被欺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