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蘇海天:《十年》──香港人的信任危機

現在《十年》光芒四射,正在享受支持者的歡呼聲,然而在鎂光燈背後,《十年》給香港人一個怎樣的啓示?筆者認爲《十年》成功反而反映了香港社會現今一些核心問題。

蘇海天:《十年》──香港人的信任危機
伍嘉良《本地蛋》。

電影《十年》近期在香港電影界掀起一股小熱潮,上映七個星期累積票房超過500萬,甫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提名「最佳電影」,又入選2016年大阪亞洲電影節放映名單。現在《十年》光芒四射,正在享受支持者的歡呼聲,然而在鎂光燈背後,《十年》給香港人一個怎樣的啓示?筆者認爲《十年》能夠吸引香港觀眾以及海外電影評審的目光,正反映了香港社會現今一些核心問題。

香港人的身分認同危機

「十多年前,他們來到要學廣東話的!」電影章節《方言》裏面的角色如是說。故事想像十年後的香港,廣東話被邊緣化,普通話取而代之成爲本地主流。彼時,在大國崛起的陰影底下,「香港人」這個身份概念,已經成爲逐漸消失的「方言」。

如果香港人身份是方言,《十年》電影橋段,就是導演面對國家語言一體化的態度。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