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朱凯迪:“綿里藏针”的施政报告农业和农地政策

香港施政报告的新农业政策表面上是发展农业,真正目的却是以短中期利益,换取弱势的农业界支持释放农地。

朱凯迪:“綿里藏针”的施政报告农业和农地政策
2016年1月12日,香港,大屿山昂平。

传媒早已预告,今年梁振英为了部署争取连任,不会在施政报告里提出太过刺激港人的大动作。结果传媒焦点落在“警察增加学校联络主任”、“延长行人过路灯时间”,以及“一带一路”的空洞框架。在农业政策方面,施政报告部分采纳了民间的倡议内容,指“发展本地农业可以增加市民对食物产地的选择,亦有助善用土地资源,改善乡郊环境、卫生及保护生态”,更有可能博得部分农青的好感。可是,当我尝试把各条有关农业和土地的段落合并阅读时,却读出了新一阶段的开发计谋:政府以有限度的农业发展,换取业界和公众支持开发数以千公顷农地,一举冲破殖民地时代定下的规划制约。

笔者曾在另文指出,香港殖民政府为了减少对北京的依赖,从1950年代起大力发展香港的储水设施和农业。北京在1980年代开始加强对香港农业界的统战,吸引他们将农场从香港转到大陆,港英在后过渡期亦没有强力的农业政策回应,最终香港本地农业在1990年代急剧萎缩,至今蔬菜自给率低于2%。北京以控制香港基本物资供应以“锢身锁命”(张少强教授语)的长期政治计划,在一国两制白皮书中已经表露无遗。

根据渔护署最新的数字,香港农地面积因各类型的发展逐年减少,至2013年只剩4523公顷,当中超过80%长期荒置。现在的焦点就在于这些农地的未来。我认为,无论从保障香港的高度自治,保护乡郊环境,以至在全球环境危机中减少碳排放,政府都应该全面保护仅余下的农地,制订长远政策,逐步以小农模式(联合国建议)复兴农业,令新界乡村重新恢复活力。更进一步,我们应该顺应21世纪的趋势,让农业从乡村“渗入”城市,大幅度发展城市农业,并在学校里加入农业和食物教育。土地正义联盟在一年多前具体提出,政府应将由康文署管理的1000公顷休憩用地拨10%出来发展社区农圃和“可食地景”(edible landscaping),将管理责任交给社区,一举多得。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