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早已預告,今年梁振英為了部署爭取連任,不會在施政報告裏提出太過刺激港人的大動作。結果傳媒焦點落在「警察增加學校聯絡主任」、「延長行人過路燈時間」,以及「一帶一路」的空洞框架。在農業政策方面,施政報告部分採納了民間的倡議內容,指「發展本地農業可以增加市民對食物產地的選擇,亦有助善用土地資源,改善鄉郊環境、衞生及保護生態」,更有可能博得部分農青的好感。可是,當我嘗試把各條有關農業和土地的段落合併閱讀時,卻讀出了新一階段的開發計謀:政府以有限度的農業發展,換取業界和公眾支持開發數以千公頃農地,一舉衝破殖民地時代定下的規劃制約。
筆者曾在另文指出,香港殖民政府為了減少對北京的依賴,從1950年代起大力發展香港的儲水設施和農業。北京在1980年代開始加強對香港農業界的統戰,吸引他們將農場從香港轉到大陸,港英在後過渡期亦沒有強力的農業政策回應,最終香港本地農業在1990年代急劇萎縮,至今蔬菜自給率低於2%。北京以控制香港基本物資供應以「錮身鎖命」(張少強教授語)的長期政治計劃,在一國兩制白皮書中已經表露無遺。
根據漁護署最新的數字,香港農地面積因各類型的發展逐年減少,至2013年只剩4523公頃,當中超過80%長期荒置。現在的焦點就在於這些農地的未來。我認為,無論從保障香港的高度自治,保護鄉郊環境,以至在全球環境危機中減少碳排放,政府都應該全面保護僅餘下的農地,制訂長遠政策,逐步以小農模式(聯合國建議)復興農業,令新界鄉村重新恢復活力。更進一步,我們應該順應21世紀的趨勢,讓農業從鄉村「滲入」城市,大幅度發展城市農業,並在學校裏加入農業和食物教育。土地正義聯盟在一年多前具體提出,政府應將由康文署管理的1000公頃休憩用地撥10%出來發展社區農圃和「可食地景」(edible landscaping),將管理責任交給社區,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