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陳劍青:追蹤「被失棕」的香港土地

我們談論棕土政策,不是在問究竟現有的發展區內有沒有包含棕土,而是要提出棕土作為一項政策。究竟我們要「棕土優先」,還是一種「色盲」的土地發展?

陳劍青:追蹤「被失棕」的香港土地
由獅子山郊野公園眺望大窩坪綠化帶及澤安邨。

我們本土研究社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製作,近日終於發布香港棕土研究報告──《棕跡》。事前沒想過得到如此廣泛的傳媒及公眾關注,事後亦想不到政府會如此低調回應處理,更無法想像今日香港原來認真做個研究發布,也會招致官媒「港人講地」的「招呼」,對於我們整個的研究團隊是一次不錯的體驗。

「棕土」或「棕地」(brownfields)一詞因着這份研究報告找出1192公頃一直不在公眾視野的土地存量,在這個房屋問題嚴重的都市不脛而走。然而強調正在積極覓地的發展局對此發現只有聊聊數句的回應,老調重彈,包括指出「棕地並無清晰定義,難以界定」、「政府已在現有發展區內整體考慮善用棕地」、「發展棕地複雜,牽涉逼遷」云云。

如此說法,政府已經在過去一年講了不下數次。事實上在當日發布的《棕跡》內文已清楚回應以上講法,就不厭其煩地清楚回應一次: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