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當聽到某國聲稱爆炸了原子彈或氫彈,中國媒體的第一反應應該是覈實爆炸的真偽。因為爆炸的核裝置是真是假,性能是否跨過一些關鍵門檻,對它的意義和影響是決定性的。為此,媒體往往需要查閲或等待幾個關鍵的權威核軍控研究機構得出的結論。
比如,聯合國《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組織(CTBTO)行政祕書6日發布的聲明中,就仍採用「在北韓探測到的異常震動事件」的提法,表示其專家仍在分析事件的性質。美國軍方相信也會盡全力蒐集情報,以證實北韓這次試驗體現的核能力。
本着這一新聞專業主義態度,《環球時報》有6日事發後3個小時就發出的報道中,提供了兩大證據來證明迄今「懷疑仍然是世界對北韓氫彈的主流態度」。其一,一個月前北韓領導人表示北韓已是「能夠準備好使用自主研製的原子彈和氫彈……的核強國」,但美國白宮發言人稱 「(北韓的)聲明有嚴重問題」;其二,該報引用中國軍控與裁軍協會某研究員稱「通常認為北韓不具備製造氫彈的水平,即便他們承認擁有氫彈」,因而這次試驗的可能是大當量原子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