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如中国的玄学家们所宣告的,中国在最近几年里经历了一次空前的变革。从1990年代中期的宋强等到汪晖发展为一种席卷一切“普世主义”的潮流,也引发着中国社会和思想领域的巨大混乱。直到最近的乌镇,终于以“互联网主权”的名义,不仅确立了互联网世界里的民族主义,而且宣告了互联网意识形态的诞生,终结了过去二十余年的这一混乱。一个长期以来的贫困领域,一个最富革命创新精神的领域,第一次被一种数百年前就诞生的僵尸话语所霸据。在2013-2015年这三年,在中国的这一倒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剧烈和反动。
特别是过去一年半来,北京司法机关对浦志强的拘禁以及近日法院对他的一审宣判,都在表明这一倒退所发生的互联网领域,已经是一个真正的社会领域,和一个诞生在互联网领域的意识形态是如何地警察化,粗暴地剥夺了一个著名人权律师的自由,然后以最初30余条而最终只有7条的微博言论,将之定性为煽动民族仇恨和寻衅滋事。相比2009年福州“三网民”案将网上言论定为诽谤罪,那是第一桩互联网言论入刑,激起了中国互联网用户波澜壮阔的声援抗议浪潮,对浦志强的互联网言论入罪,则赤裸裸地意识形态化了。通过对浦志强对宣判,一个26年前曾经加入天安门民主运动的活跃人权律师,中国统治者在表明他们对互联网的绝对专制如同天安门广场一样不容任何挑战,任何的调侃、反讽、批评都可能被当作触及统治的意识形态的威胁。
与以往的任何意识形态不同,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著名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那是发生在纯粹思想领域的。在浦志强案一审宣判前一周,浙江的乌镇举行了第二届互(ju)联(yu)网大会。继上届“互联网治理论”主题之后,当2015年乌镇互联网大会的元首发言提出“互联网主权论”,这个由其“中国局域网总督”一般的亲密代理人所打造的乌镇大会,终于向世人敞开了牠的初心,那就是,发生在一个“互联网社会”中的思想和言论宰制。由此标志着一种互联网意识形态的诞生,也可能是中国特色意识形态的唯一有效含义,而非那要求每个小学生都能背诵、装饰大街的24字、也非前任的“科学发展观”、更非前前任的“三个代表”。